今年1月30日上映的電影版《奔跑吧兄弟》,花費6天拍攝完成,上映10天取得3.68億元票房;去年春節檔上映的電影版《爸爸去哪兒1》,拍攝只有幾天,卻取得了7億元票房。此類脫胎于綜藝節目的綜藝電影火爆場面,吹皺了國內電影行業內的一池春水,不少知名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站出來痛批電影市場的畸形,甚至鼓動著,用保護嚴肅電影之名封殺綜藝電影。綜藝電影,究竟觸痛了誰?
《奔跑吧兄弟》6天賺幾億元的"壯舉"后,馮小剛"不能忍"了,痛批綜藝電影:"6天拍一部電影,票房還特別高,在我看來這是很壞的一件事,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將導致沒有制片人會愿意繼續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大家都隨隨便便投個機取個巧。"
在內容上,這兩部電影很像是換在大銀幕上放映、且要收取觀賞費用的電視節目,電影中并沒有明顯的劇情,與嚴格意義上的電影相比顯得不倫不類,都不能稱其為電影。[詳細]
馮小剛對綜藝電影的批評獲得一些電影專業人士的支持。《爸爸去哪兒2》中,吳鎮宇并未帶兒子參加演出,這也是兩季《爸爸去哪兒》中唯一未參加同名電影拍攝的嘉賓。
吳鎮宇就認為綜藝電影比鬧劇更鬧,他希望電影制作人不能迷上綜藝電影:"迷上這樣的東西就危險了,因為你會覺得這是不勞而獲……因為它根本不用找編劇,只要多找點機器(攝像機);演員也不需要太多(演技上的)付出,就能拍出來了,我覺得不能迷上。[詳細]
去年全國電影總票房接近300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顯得生機勃勃,但蘆葦卻認為硬件在進步,電影質量則在大后退:
"每年增加那么多電影屏幕,觀影條件也越來越好,但電影質量完全跟不上。還不是原地踏步的問題,而是在大幅度倒退。"
蘆葦以《小時代》舉例:以前沒有《小時代》,但現在卻有了這種價值觀有問題的電影,包括綜藝電影。[詳細]
黃式憲認為,"TV綜藝+電影"即為"綜藝電影",斷然肢解了電影作為藝術要講一個好故事、觸及心靈并具有審美感染力的根本特征。
所呈現的恰恰是當今中國電影市場深陷娛樂狂歡之泥淖,其電影產業迄今無章可循、無法可據,依然是"人治"而反復無常。[詳細]
2月12日下午,在上影集團電影創作座談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指出中國電影優秀作品不多等問題,并認為電影人應該反思自己,是否能夠亮出佳作、少些埋怨,"與其向高票房開炮,不如反省觀眾為什么甘愿為其買單?""不要把責任一股腦推卸給票房與市場,更不要埋怨觀眾沒品位、同行欠水準。"
《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力挺綜藝電影能夠獲得市場認可自有道理,除了"投資回報率上有天然優勢",觀眾選擇綜藝電影是因為其滿足了觀眾預期,相反,一些大導演,大明星,大制作拼湊的是缺少創意的作品,該文章最后還要大腕導演們好好加油,不要低估觀眾智商和欣賞水準,拍出觀眾買賬的好電影。
究竟綜藝電影是否屬于中國首創?對于一些評論人士提出的論調"美國、韓國、日本都沒有綜藝電影,這是中國電影特有的產物",鳳凰娛樂總監劉帆認為:"既然在電影院放的,那么無論藝術價值、審美水平如何,首先肯定是一部電影。"至于"電影是什么"這個定義性的命題,他表示其實這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像之前的盧米埃爾兄弟《火車進站》、《水澆園丁》以及安迪·沃霍爾的《帝國大廈》,在面世之初都飽受爭議。而近幾年,好萊塢大賣的《蠢貨》其實就是根據MTV電視臺綜藝節目改編的系列電影,由此可見綜藝電影并非中國首創。
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幾乎同時起步,中國電影也曾經輝煌過,出過不少天才導演以及眾多經典影片,但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中國電影的百年歷程經常出現倒退的趨勢。雖然國內電影市場似乎給了國產電影足夠的信心,然而從一份華語電影美國票房榜單上來看,真正進入美國市場的國產電影少之又少,票房收入更是令人寒磣,中國電影在美國市場的受歡迎程度甚至在倒退。作家全勇先認為,關鍵原因還是國內影片從價值觀到故事情節設計,從拍攝水平到制作手法等,都帶著年輕一代導演不成熟的烙印,經不起海外市場的受眾檢驗。
2014年10月15日,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強調,一部好的文藝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染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與市場的關系是最緊密、最復雜,可變性也是最強的。
電影作為一種科技化藝術、工業化藝術、大眾化藝術、故事化藝術,在最大層面上受觀眾的制約……[詳細]
從大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年輕高知白領已經成為中國電影觀眾的核心,其對中國電影的消費和鑒賞代表了中國主體電影觀眾的意見……[詳細]
近期有很多媒體在批判中國電影的年輕觀眾,認為是他們審美導向出了問題導致中國電影品質下降。其實電影票房失敗了不能說是因為觀眾素質不高……[詳細]
太多的國產電影懸浮于中國社會現實之上,完全不接地氣;太多電影人沒有生活的切身體會……[詳細]
2014年我國上映的電影總共300部,制作數量跟不上銀幕建設,質量上也沒有集體性提升……[詳細]
2015羊年春節檔,《天將雄師》、《澳門風云2》、《狼圖騰》等七部國產大片扎堆來襲,國內影市創造了17.36億的票房總成績,同比2014年增長36.69%,創造了中國影市的新紀錄。與此同時,《爸爸去哪兒2大電影》截止目前只有2億元票房入賬,而《爸爸的假期》以幾千萬元的票房慘遭滑鐵盧。僅僅一年時間,"綜藝電影"從云端墜向地面,驗證了缺少深度的綜藝電影不可能一直會讓觀眾追捧。當今中國的社會生活充滿了戲劇性,中國電影人如果能真切地關注并體認社會生存狀況,從中尋找故事,延展其講述方式,那么,中國電影的未來,光明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