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 浙江造紙家族古法革新堅守望
        2015年08月20日 14: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林波    
與此同時,袁恒通的女兒袁建蘭將貼在烘房焙墻上的紙張揭下,剔除破損,修剪邊緣后,計數打捆。1997年是棠岙竹紙業的轉折點,當時的寧波天一閣圖書館為修補破損的古籍藏書,需要一批與明代古籍紙相同的竹紙。

圖為“抄紙”。林波攝

圖為“干紙”。林波攝

圖為“加厚”的封面紙。林波 攝
中新網寧波8月19日電(記者 林波)在漿水中一撩、一提、一掀,伴隨著江仁堯的動作,紙便如魔術般顯現出來。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傳統的手工造紙技藝因工序多、耗時久而逐漸淡出人們視線。
然而,在浙江奉化棠云村,有一位80歲的老人,至今保留著一整套的造紙設備,并為全國眾多圖書館輸送古籍修復的紙張。
他就是袁恒通,寧波現在唯一的手工紙生產者。經歷過手工造紙由盛而衰的場景,在造紙事業陷入即將斷代的窘境時,兒女毅然接過了他的夢想。由此,老袁一家成了手工造紙的最后守望者。沉默而不沉寂,不服輸的袁恒通革新老手藝,成功讓手工紙逆襲迎來新市場。
非遺傳承人堅守古老造紙術
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造紙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造古紙,已經成為瀕臨滅絕的老手藝。袁恒通是浙江奉化棠云村人,也是寧波唯一的手工紙生產者,第四批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研制出的苦竹紙在國內很少見,具有苦澀味道,能防蟲,既可用來修復古籍又適合畫畫。
奉化地處浙江省東部,境內低山丘陵連綿,山間多竹,四季常綠。豐富的竹資源為奉化竹紙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十分優越的便利條件。
1951年,袁恒通拜江五根為師,學習曬紙技藝,就此與紙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奉化手工造紙業的鼎盛期,僅棠岙的東江、西江、溪下三個村就有槽桶300余槽,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所產竹紙大多從蕭王廟埠頭落船經寧波銷往各地。
解放初期,棠岙的竹紙業仍十分興旺。
之后的三、四十年里,棠岙竹紙業時興時衰,但總體上還能勉強維持,如袁恒通的竹紙坊,在八十年代中期還能每年銷售40萬張防風紙。
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機制紙業的猛然興起,手工竹紙迅速受到市場擠壓,手工紙坊經營難以為繼,紛紛歇業。最后,只剩下了袁恒通一個作坊。
回憶起造紙由盛而衰的場景,袁恒通感慨道:“造紙賺不了錢又辛苦,大家都轉行了。”袁恒通告訴記者,打鐵、磨豆腐、造紙當時被稱為最辛苦的工作,“造紙這是真的很辛苦。”
從一棵竹子到一張棠云紙,需要經歷72道工序:砍料、陰料、剖料、腌料、洗料、煮料、搗料、漂漿、打漿、抄紙……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個月時間。
“抄時要掌握輕重,力度適中,厚薄均勻。抄多了紙就厚了,抄少了紙就薄了。”厚薄全掌握在雙手中,老袁已做到了心中有紙。
袁恒通驕傲地說道:“我的紙100張才8兩重,薄又韌,寫字舒服。”
家人各司其職守望傳統手藝
1951年學藝至今,對已然80歲高齡的老袁而言,造紙的強度已讓他力不從心。就在造紙事業陷入即將斷代的窘境時,兒女接過了他的夢想。袁恒通把棠岙竹紙制作技藝傳授給了兒子袁建岳、袁建方、袁建增,女兒袁建蘭、袁建恩以及女婿江仁堯。
現在袁家作坊由兒子袁建岳負責,對于紙,袁建岳也是滿心歡喜,“從小就看著家中布滿紙張,對紙的喜愛或許是受父親影響,或許是潛移默化。”
伴隨著涓涓細流與青蔥樹木,袁家作坊就在小溪邊上。記者注意到袁家作坊分成三個區域,右側房間用來打紙漿,左側是帶火墻的烘紙房,院落外側則是抄紙棚。
8月19日一早,袁建岳把紙漿倒入溶有梧桐樹和彌猴桃枝等膠凝物的水槽中,用木棍攪拌均勻。這一步被稱為“打漿”,是造紙過程中的核心步驟。
一旁,袁恒通的女婿江仁堯用特制的滲水簾架將紙漿抄起。這一步被稱為“抄紙”。抄時須均勻,不能此薄彼厚。瀝干水分后倒扣在案幾上,待積到一定高度,再用外力將水分擠干。這是造紙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步驟,同時也是一項“辛苦活”,尤其是在冬季,抄紙時不能帶手套,每日與水接觸12小時的江仁堯到冬天必長凍瘡。
在外人眼里,抄紙是紙漿轉化為紙張最為神奇的一個步驟。一撩、一提、一掀,紙便如魔術般顯現出來。江仁堯一天工作12小時,最多能抄1000張紙,這是一項純粹的體力勞動。
與此同時,袁恒通的女兒袁建蘭將貼在烘房焙墻上的紙張揭下,剔除破損,修剪邊緣后,計數打捆。這一步被稱為“干紙”,主要是將已榨干水份的紙胚逐張揭開,貼在烘房焙墻上。“干紙”需要在特定溫度的烘房內進行,烘房的溫度則是根據紙張的厚薄程度。
袁建蘭主要負責烘房的工作,這份工作被她戲稱“6個月甜蜜,6個月苦惱”。袁建蘭一邊將紙胚取下用刷子刷在焙墻上,一邊觀察著紙張烘干情況說道:“冬天的時候很舒適,因為烘房的溫度高,夏天的時候就比較難受,外面溫度高,烘房溫度也高。”
除了白紙,袁家還生產其他顏色的紙張。用水將已經染色的成品紙粘貼上一層新紙,再將紙貼于墻面上烘干,袁家兒媳蔣滿恩告訴記者這一步被稱為“加厚”,而加厚的染色紙往往被用于古籍的封面。
老手藝革新逆襲迎新市場
隨著機制紙業的猛然興起,手工紙坊經營難以為繼,紛紛歇業,只剩下了袁恒通一人在堅守。
1997年是棠岙竹紙業的轉折點,當時的寧波天一閣圖書館為修補破損的古籍藏書,需要一批與明代古籍紙相同的竹紙。經人介紹,該圖書館管理員來到棠岙找袁恒通,請他試制古籍用紙。
由于修復古籍需要特殊的紙張,老袁改進了自己的造紙秘方。
第一批樣紙生產出來后,就送去南京博物館化驗,結果證明這種竹紙與古籍紙最接近,是品質最理想的紙張。為此,天一閣圖書館一次性就訂購這種竹紙4萬張。?
之后,全國各大博物館的專家先后前來考察,都不約而同地選用了袁恒通生產的“棠岙紙”。
“博物館的專家說,我造出來的紙,可以保存一千年。”老袁的眼里閃爍著頗為自豪的光。
老袁造紙的秘訣主要在配方上,除上好的苦竹、桑樹皮、棉麻等必不可少的原料外,還要有野生獼猴桃藤、冷飯包藤、豆腐渣樹葉等輔料,這些配方全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
專家賦予老袁造的紙一個新稱謂———棠云紙。
從17歲至今,老袁從未離開造紙。如今,他的紙走進國家圖書館,與中國的歷史緊密連在一起,想到自己做的“苦竹紙”被認可,為保護傳統文化作了貢獻,老袁露出了寬慰的笑容。
袁家小小的造紙作坊,也吸引了各路專家。美國普利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館刊主編羅南熙參觀后的感慨:“這里工藝非常傳統,用植物原料生產,這么古樸的方式很難見到了,我看完簡直不想走了。”
相關新聞:
網羅天下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