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如何過“七夕”:女孩拜織女求巧 吃應節食品巧果
        2015年08月20日 14: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上官云    
據稱,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除此之外,王娟說,舊時民間還會供奉“磨喝樂”,“這個名字是音譯。”王娟介紹,此時的“磨喝樂”材質也從泥土變為瓷質、金銀,甚至會成為行賄的物品,“因為太過奢靡浮夸,還曾遭到官府禁止”。

資料圖片:多國青年七夕體驗漢服婚禮 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中新網北京8月20日電(上官云)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七夕”。民俗學者王娟介紹,“七夕”最早是女孩子的節日,還有其他很多稱謂,比如“乞巧節”、“女兒節”等等,“除了女孩兒要拜織女求巧,民間還會有一系列帶有占卜性質的游戲,比如‘蛛網乞巧’、‘浮針試巧’等等,曾經還會供奉‘磨喝樂’”。
女孩“浮針求巧” 舉行帶占卜性質的游戲
“七夕”節俗由來已久。據公開資料顯示,“七夕乞巧”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已經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后,一系列與“乞巧”有關的習俗逐漸形成。
“比較典型的,有‘蛛網乞巧’、‘浮針求巧’等等,很多很多。”王娟笑著說,僅以“浮針求巧”為例,便有很多講究,“女孩們會提前一天把一盆水放在院子里,翌日水面會有浮塵。這時,女孩可以把針放進去,等太陽出來后觀察針在水中的投影”。
王娟表示,這個習俗的用意是祈求心靈手巧,“假如針的投影是一些很漂亮的曲線,那么‘浮針’的女孩子就會認為求到了‘巧’,反之就是失敗了”。與之類似,民間還衍生出了“種生乞巧”以及一系列占卜性質的游戲。
“最初參與‘乞巧’的,男女都有。女孩子主要是拜織女求巧,后來逐漸演變為偏重女性參與的節日。”王娟指出,古時七夕還會有一些競技類的活動,評選出手巧的女孩,“也等于一種自我展示”。
“乞巧”盛行還曾招致宋代一些儒家學者的反對,認為其有傷風化。王娟表示,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學的盛行等原因,不少相關習俗都停止了。
民間供奉“磨喝樂” 吃應節食品“巧果”
時間推移至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的活動變得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人們大概從七月初一便開始置辦乞巧物品。當是時,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熱鬧非常。
而這時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據稱,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除此之外,王娟說,舊時民間還會供奉“磨喝樂”,“這個名字是音譯。最初是七夕節兒童玩物,舊時小泥偶,性質有些類似‘兔兒爺’”。
“磨喝樂”形象多為身著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蓮花的喜樂童子形象。唐宋時期極為盛行,每年七月七日,開封不少街市均售賣這種泥偶。稍晚,“磨喝樂”便不再只是小土偶了,而是越做越精致,大小、姿態不一。
“那時官府也會供奉‘磨喝樂’,一做便是成套的。數量不等,有時是二十多個,有時則是三十多個。”王娟介紹,此時的“磨喝樂”材質也從泥土變為瓷質、金銀,甚至會成為行賄的物品,“因為太過奢靡浮夸,還曾遭到官府禁止”。
		 
		
相關新聞:
網羅天下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