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難"會成汽車"三包"隱患嗎?
2011年11月02日 09:42
來源:中國質量報
汽車“三包”落地降生之前,還必須要做好“保胎”工作,不然將來就算順產,這個“孩子”也很有可能存在健康隱患。如果真正能夠關注公平問題,我們相信,經過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汽車“三包”規定出臺,真的會指日可待。
只要想解決問題,再難的問題也能解決。這話在此次汽車“三包”政策醞釀出臺過程中得到了驗證。10月26日,《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汽車“三包”規定)首次立法聽證會在北京舉行。令眾多媒體和各方評論驚訝的是,此次聽證會上并沒有出現人們事先預期的那種扯皮爭吵、不可開交的混亂現象,與會各方代表不僅無一反對汽車“三包”規定出臺,對具體問題的討論也表現出少有的理性克制。這當然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積極信號,而人們因此也有理由期待:汽車“三包”7年難產,現在終于可以估算它的“預產期”了。
不過,汽車“三包”落地降生之前,還必須要做好“保胎”工作,不然將來就算順產,這個“孩子”也很有可能存在健康隱患。其實,關于汽車“三包”出臺的“健康”疑慮早就有了,在此次聽證會上與會代表更是將其作為主要問題提了出來,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是鑒定難及由此而產生的建立第三方鑒定機構的問題。
很顯然,汽車質量鑒定難,第一個難住的是消費者,而最想解決這個問題的當然也是消費者。參加此次聽證會的消費者代表張義指出,就當下我國汽車市場的現狀看,消費者一旦與廠商發生質量糾紛,后者往往一句“你拿鑒定結果來”就把前者打發了,因為現在的鑒定費不菲,動輒上萬元,甚至高達數萬元,以至于超過一輛新車的價款。更主要的是,即使拿到鑒定結果,很有可能是模糊性的結論語言,這導致維權風險很高。有鑒于此,消費者方建議,如果銷售商、生產商提不出消費者使用不當的具體證據,就不需要進行質量鑒定,就由他們承擔免費維護、更換的義務。如果要鑒定,費用應由銷售商或者生產商來承擔。
把鑒定成本轉向汽車廠商,它們自然也不樂意,而這也依然屬于“鑒定難”的問題。正是考慮到成本和利益問題,廠商代表和消費者代表才一致認為應建立一個獨立、公正、權威的第三方鑒定機構,以便及時、合理、高效地處理相關問題,保護各方利益。然而,就目前的情況看,這個“第三方鑒定機構”尚付闕如,這必然會導致三包規定落實難。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浙江省早在2001年就曾試行過汽車“三包”,而這也一度為其贏得輿論的一致贊譽。可試行10年,汽車“三包”在浙江并不成功,其中最大的問題正是舉證難、鑒定難,而這恰是缺少第三方鑒定機構直接導致的結果。
“鑒定難”難道真的會成為汽車“三包”降生的健康隱患?當然不會。盡管現在汽車檢測鑒定費用很高,而具有汽車檢測鑒定資質的單位又極少,但這只是一個需要逐漸完善的附屬問題,這就像缺鈣,補鈣的工作既要在“保胎”時就做,更需要在汽車“三包”降生后不斷跟進。我們應該認識到,建立第三方鑒定機構體系與實行汽車“三包”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系,如果不實行汽車“三包”,鑒定機構體系永遠不可能建立和完善,只有實行汽車“三包”,才能推動鑒定機構體系建立和完善。所以,先出臺汽車“三包”制度,然后逐步完善配套工程,這才是正確的路徑,鑒定機構體系尚未建立不能成為推遲汽車“三包”規定出臺的理由。
明白了這個道理,“鑒定難”就不算什么解決不了的難題了。其實,透過“鑒定難”這個問題的表象,我們看到的實質是利益各方對汽車“三包”政策能否體現公平的訴求。立法最重要的就是為各方確立公平、公正的規則,而絕不是為了偏袒某一方的利益。如果真正能夠關注公平問題,我們相信,經過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汽車“三包”規定出臺,真的會指日可待。
網羅天下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