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村民何彭花的家。 浙江省水利廳供圖\u003c/p>\u003cp>“這家人每每在清明、春節回來,總要反映缺水問題。”負責該片區農村供水的統管員葉義兄說。\u003c/p>\u003cp>去年,當地政府下定決心,城鎮管網延伸4公里多,將東坑水廠的水送入這個偏遠小村,一勞永逸地解決“最后一公里”喝水問題。“我們吃的,地里基本都有。就是水和電,自己弄不來。”何彭花眼里滿是感慨,“之前沒想到還能天天喝上這么方便、這么干凈的水”。\u003c/p>\u003cp>這聲“沒想到”背后,道出的是山區散戶供水的難點和痛點。\u003c/p>\u003cp>受“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形限制,浙江山多地少,鎮村分散,像石亭這樣三四戶散居的村落并不少見。在單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動啟動之初,浙江的省、市、縣三級水利部門通過調研發現,在單村水站覆蓋范圍之外,還有1.5萬分散人口,他們或是處于過渡期的下山移民,或是偏遠山區散居村民,僅占浙江全省人口的0.06%。\u003c/p>\u003cp>“農村供水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領域,共富路上不能讓一個人落下,享受優質供水服務上也不能讓一個人落下。這1.5萬分散人口全部納入行動計劃統籌解決。”浙江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u003c/p>\u003cp>如何真正做到“不讓一個人落下”?該省的單村水站改造提升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階梯式、兜底式的保障路徑。前述負責人介紹,本輪單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動,對城郊接合部,海拔落差符合要求的村莊,優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對農村相對集中居住區,采取水廠跨村聯建、水源多村聯供等,以大帶小推動集中供水規模化。通過以上兩種方式,浙江盡可能擴大集中供水的范圍。\u003c/p>\u003cp>規模化實在解決不到的地方,各地紛紛從實際出發,根據人口集聚程度階梯式解決供水難題。\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d.ifengimg.com/w700_h547_q90_webp/x0.ifengimg.com/res/2025/C40CCF29D961F0CE3B9EE51ED9A150A035A75494_size87_w700_h547.jpg\" alt=\"\" />\u003c/p>\u003cp>嵊州市石璜鎮通源村道場自然村可供5戶用水的微型水站。 浙江省水利廳供圖\u003c/p>\u003cp>對20人以上的村落,該省通過改造提升原有單村水站,或在合適位置新建小微型水站,著重保障水量、水質。例如,嵊州市創新打造投入少、建設快、管養高效的微型水站,著力破解山區分散居住點和下山移民過渡期供水難題。\u003c/p>\u003cp>“每座微型水站造價僅為傳統單村水站的25%,建設時間更是可以縮短七成,占地面積也僅需要5平方米。”嵊州市水務集團負責人錢谷介紹,“我們通過合理確定水源、原水井位置,重點提升管網布置、供水規模和凈水工藝水平,確保水質、口感更貼合群眾飲水習慣。”\u003c/p>\u003cp>對于20人以下,極度分散居住、難以集中供水的8000余名農村人口,該省水利部門就近挖掘蓄水池等簡易供水設施,并入戶加裝家用凈水設備等,兜底保障日常飲水;統一建檔立卡,建立“定期巡查+按需上門”機制,確保后續服務跟得上。\u003c/p>\u003cp>據悉,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基本構建起以城市水廠供水為主、鄉鎮區域供水為輔、單村水站供水為補充、分散供水兜底的全覆蓋供水網絡。該省151個空心村、撤并村已全面落實過渡期飲水保障。(完)\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謝思潔","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308904/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社會","cateid":"308904","catename":"中國新聞網","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90522/16/wemedia/5302aa5104f23d8d4f5342bace468e275489f5c8_size25_w200_h200.png","description":"中國新聞網官方賬號","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308904","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308904","eAccountId":308904,"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4000000044936870623","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308904/media","newsTime":"2025-10-24 21:59:11","lastArticleAddress":"來自北京"}},"keywords":"村水站,浙江,水站,山區,浙江省,過渡期,水廠,飲水,水源,管網","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中新網杭州10月24日電(鮑夢妮 葛芳妙)從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東坑鎮出發,車子繞過一個個褶皺般起伏的山坳,大約又行駛了10分鐘,73歲的何彭花的家映入眼簾。斑駁的外墻上,彩色噴漆留下一連串打井電話,一個、兩個、三個……仿佛在訴說著山區“吃水難”的往事。 何彭花家所處的東坑鎮儒章村石亭自然村,是景寧縣最小的自然村之一,僅有5戶11人。近年來,該村唯一的飲用水源——一口深水井,也因地下水水位下沉幾近枯竭。 村民何彭花的家。 浙江省水利廳供圖 “這家人每每在清明、春節回來,總要反映缺水問題。”負責該片區農村供水的統管員葉義兄說。 去年,當地政府下定決心,城鎮管網延伸4公里多,將東坑水廠的水送入這個偏遠小村,一勞永逸地解決“最后一公里”喝水問題。“我們吃的,地里基本都有。就是水和電,自己弄不來。”何彭花眼里滿是感慨,“之前沒想到還能天天喝上這么方便、這么干凈的水”。 這聲“沒想到”背后,道出的是山區散戶供水的難點和痛點。 受“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形限制,浙江山多地少,鎮村分散,像石亭這樣三四戶散居的村落并不少見。在單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動啟動之初,浙江的省、市、縣三級水利部門通過調研發現,在單村水站覆蓋范圍之外,還有1.5萬分散人口,他們或是處于過渡期的下山移民,或是偏遠山區散居村民,僅占浙江全省人口的0.06%。 “農村供水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領域,共富路上不能讓一個人落下,享受優質供水服務上也不能讓一個人落下。這1.5萬分散人口全部納入行動計劃統籌解決。”浙江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如何真正做到“不讓一個人落下”?該省的單村水站改造提升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階梯式、兜底式的保障路徑。前述負責人介紹,本輪單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動,對城郊接合部,海拔落差符合要求的村莊,優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對農村相對集中居住區,采取水廠跨村聯建、水源多村聯供等,以大帶小推動集中供水規模化。通過以上兩種方式,浙江盡可能擴大集中供水的范圍。 規模化實在解決不到的地方,各地紛紛從實際出發,根據人口集聚程度階梯式解決供水難題。 嵊州市石璜鎮通源村道場自然村可供5戶用水的微型水站。 浙江省水利廳供圖 對20人以上的村落,該省通過改造提升原有單村水站,或在合適位置新建小微型水站,著重保障水量、水質。例如,嵊州市創新打造投入少、建設快、管養高效的微型水站,著力破解山區分散居住點和下山移民過渡期供水難題。 “每座微型水站造價僅為傳統單村水站的25%,建設時間更是可以縮短七成,占地面積也僅需要5平方米。”嵊州市水務集團負責人錢谷介紹,“我們通過合理確定水源、原水井位置,重點提升管網布置、供水規模和凈水工藝水平,確保水質、口感更貼合群眾飲水習慣。” 對于20人以下,極度分散居住、難以集中供水的8000余名農村人口,該省水利部門就近挖掘蓄水池等簡易供水設施,并入戶加裝家用凈水設備等,兜底保障日常飲水;統一建檔立卡,建立“定期巡查+按需上門”機制,確保后續服務跟得上。 據悉,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基本構建起以城市水廠供水為主、鄉鎮區域供水為輔、單村水站供水為補充、分散供水兜底的全覆蓋供水網絡。該省151個空心村、撤并村已全面落實過渡期飲水保障。(完)
“一個都不能少” 浙江單村水站破解山村散戶用水之困


獨家搶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