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入上億元“真金白銀”,整治提升沿江兩岸90余家工業企業,還街道河暢岸綠,這是對一條母親河的深情;
在寸土寸金的開發區“留白”五分之一“不開發”,投入數億元建起濕地保護區,這是對一群候鳥的守護;
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將污染企業拒之門外,從昔日貧困村搖身成為“賣風景”的美麗鄉村,這是對一份鄉愁的眷戀……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20年來,制造業大市寧波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筆,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保持持久定力、展現戰略擔當,探索出一條經濟轉型升級、資源高效利用、環境持續改善、城鄉均衡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
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空氣質量連續8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市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8.9%,創歷史新高。
從列入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試點城市,到全域建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從昔日東海之濱的資源小市、長三角南翼的工業重鎮,到實現省級森林城市全覆蓋,寧波,在可持續發展的坦途上,闊步邁入青山綠水間。
定格“大生態”
走在如今的姚江邊,時常可見“水清魚躍”的景象。而多年前,姚江兩岸企業每年排放污染物近萬噸,江面死魚事件時有發生。
“守護”一條江,寧波從頂層設計入手,順應民生新期待。
寧波在全國率先為一條江立法,并接連出臺十多項治理措施。如今姚江水質越來越好。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制造業大市如何答好兩道題?
“堅持生態優先”“堅持生態立市”,寧波構建起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思路早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搭建“四梁八柱”,制定最嚴密、最嚴格制度。
制(修)定《寧波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寧波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關于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意見》等;
出臺《寧波市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實施細則》,鎖定7類行為舉報范圍,給予最高50萬元的獎勵;
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方案》,推進經濟社會全域化綠色變革;實施《新時代美麗寧波建設規劃綱要(2021—2035年)》……
——因地制宜,擘畫山水格局。
在9000多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圍內,一條無形的紅線決定著未來寧波“山、水、城”的生態格局。
按照優先保護區、重點管控區和一般管控區,對254個環境管控單元實行分類管理后,全市陸地優先保護面積增加68.88平方公里,實現“應保盡保”;
實際可準入三類工業項目土地面積增加110.19平方公里,預計新增逾3000家企業可享受“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紅利。
以紅線為界,寧波筑牢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體理念,“不遺余力”守護重點區域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四明山區域森林覆蓋率達到77.5%,近岸海域水質逐步改善。整合形成“1+23自然保護地體系”,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約130種。
“加減”見真章
如今的中心城區早已告別“工業煙囪”的歷史。
曾經,寧波城區煙囪林立,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依靠資源要素的粗放式發展已無法持續。
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向綠而行,寧波加快“多規合一”,讓空間“更優”,為全國打樣——
首個覆蓋全域“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市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藍圖”。
向綠而行,寧波堅決向黑色“GDP”說“不”,從“造煙囪”轉為“淘三高”——
在全省率先對不銹鋼、鑄造行業實施差別電價,利用價格杠桿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對鎮海九龍湖鎮40多家緊固件企業的酸洗廢液進行集中處理,實現行業集群發展;
深化“畝均論英雄”,加快“騰籠換鳥”“工業上樓”,推進循環經濟示范和園區循環化改造……
一組數據可見一斑:三大國家級開發園區全部創成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污染物減排保持較高水平。單位GDP能耗較2020年下降14.9%。
向綠而行,寧波鍥而不舍向污染宣戰——
保藍天。
禁燃區不斷擴容、黃標車整治持續推進……通過源頭替代,改革健全中小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收集治理活性炭再生服務監管體系等,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17,全省排名第3,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23。
護碧水。
全省率先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啟動“甬有碧水”攻堅行動……控源、截污、生態提升、近岸海域整治等一系列治水舉措,換來的是,全市近岸海域國控點水質優良比例52.9%。東錢湖獲評全省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梅山灣建成省級首批美麗海灣。
守凈土。
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寧波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能力總體規模全省第一;生活垃圾實現分類全覆蓋和處置“零填埋”……市本級獲評首批省級四星級“無廢城市”,7個區(縣、市)獲評星級“無廢城市”,數量居全省首位。
“加減”見真章。寧波,以生態文明建設重塑城市基因。
“螢火”匯星河
每逢暑假,海曙洞橋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寧波海洋研究院實踐創新基地、寧波鋼鐵等一批“美麗線路”成為中小學生熱門“打卡地”;
在各大餐館,不少市民點菜時服務員會主動提示合理菜量,就餐后將剩菜打包,光盤行動已成普遍自覺行為……
生態建設,人人都是參與者、實踐者。
七年前,寧波啟動環保設施單位向公眾開放工作,構建多元參與行動體系,政企民共繪綠色發展同心圓。
截至目前,寧波共設立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61家,其中“新四類”25家,數量居全國前列。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志愿服務到行動自覺,“不負青山,贏得金山”的理念,正融入越來越多寧波人的血液。
40多支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隊伍實現數字化管理,正式注冊志愿者超1萬人,一張全民共護生態環境的大網越織越密——
慈溪,一次杭州灣濕地拍鳥拯救“小天鵝一家”的經歷,讓施建慶從此成為一名“鳥叔”,并擔任慈溪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會長。六年多來,協會已救助2500多只鳥兒,其中二級保護動物542只,協會成員也從最初的50人增加到了1150多人;
北侖,以“綠滿港城環保公益服務中心”為核心,10支志愿隊伍守護一方藍天碧海。“綠手環”協會百名環保監督員,促成寧鋼脫硫改造等20余項技改;
象山,守護“神話之鳥”,連續十年成功招引中華鳳頭燕鷗,并成功孵化出209只雛鳥,占世界各類繁殖地孵化總數的80%以上,為全球瀕危物種和海鳥保護提供了示范。
美麗寧波,共建共享。
統計顯示,寧波持續十年開展“守護海岸線”活動,開展凈灘行動2560次,清潔海岸超1200公里;“甬有生態”親子課堂公益活動,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普及生態環境知識,參與人次超2萬。
萬千螢火匯星河。
當更多市民自覺成為生態志愿服務的一員,寧波用實踐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從煙囪林立到綠滿港城,從環境治理到生態賦能,這座千年商埠正以全域之美,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強音。
來源:寧波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