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教授路”\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51/11658CD7A65539643FCE5A07F0254E7A209913EB_size153_w400_h300.jpg\" alt=\"\" />\u003c/p>\u003cp>“人大椅”\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51/BBD84DD13C89EB9FAE60639623DEB5D26FB5174F_size79_w400_h213.jpg\" alt=\"\" />\u003c/p>\u003cp>記者成良田\u003c/p>\u003cp>“這幾年,寧海的鄉村雖已變樣,但是村民精神生活還很貧乏。”寧海縣委副書記李貴軍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鄉村內在的美和文化挖掘出來”,從潔化、美化向藝術化轉變,推動農村更深層次的變革。\u003c/p>\u003cp>去葛家村之前,李貴軍把叢志強帶到寧海縣一個沿海的村子,這里“經濟基礎好,村子里全是別墅”,幾乎每家院子擺著盆景,有的甚至還有假山流水。\u003c/p>\u003cp>離開時,叢志強搖了搖頭:“優勢太明顯就難以復制。”陸續走了10來個村子后,默默無聞的葛家村進入了他的眼簾。\u003c/p>\u003cp>這個村子藏在瀕海的群山中,距離縣城26公里,地處交通末梢,1600多人的村子,村集體收入僅10多萬元。和其他村子相比,方方面面乏善可陳。雖然有大片桂花樹,辦過幾屆桂花節,但沒賺到什么錢。\u003c/p>\u003cp>“沒有特別明顯的人文自然優勢,經濟條件不算太好。”叢志強說,“但是,越是普通就越有代表性,其成功模式也越值得借鑒、推廣。”\u003c/p>\u003cp>葛家村的藝術改造,花錢很少,調動的村民卻很多。“也因此,‘葛家村現象’有了更多的示范意義——有錢的村可以做,沒錢的村也可以做;有錢的村民可以做,沒錢的村民也可以做。”李貴軍說。\u003c/p>\u003cp>李貴軍表示,寧海有363個村,下一步要總結提煉葛家村的實踐經驗,將其推廣到寧海大部分鄉村。同時,聯系更多的高校,搭建更好的平臺,讓更多有情懷的藝術師生,來寧海大顯身手。\u003c/p>\u003cp>“如果能把這個經驗復制出去,中國的農村會很美,很浪漫。”李貴軍說。\u003c/p>\u003cp>10位村民走進中國人民大學講述葛家村“變形記”\u003c/p>\u003cp>本報訊(記者鄧少華梅子滿成良田)“我們小山村農民能站在名牌大學的講臺前,就像在做夢!”寧海縣葛家村黨支部書記葛海峰激動得無以言表。昨天,他和9位村民心懷感激走進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悲鴻講堂,向師生講述葛家村“變形”的故事。\u003c/p>\u003cp>“這在我們學校還是首次。”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說。\u003c/p>\u003cp>“沒有叢老師點撥,我們至今搞不懂什么是藝術,葛家村肯定還是老樣子!”就在半年多前,這10位村民有的開店,有的打零工,生活很簡單。\u003c/p>\u003cp>今年4月4日,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叢志強副教授及3名研究生帶著課題和經費,來到距寧波市區近百公里的葛家村。\u003c/p>\u003cp>“我想找到一條用藝術設計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路子。”叢志強以前受邀為很多村落做過設計,常遇到“干部干、村民看”“去時熱鬧一陣子,走了回到老樣子”等困境。\u003c/p>\u003cp>“一開始,我們以為來了群騙子!”村民葛品高清晰記得,叢老師第一天上課,1600多人的村子只來了26人,下課時只剩下6人。\u003c/p>\u003cp>村民不吃這一套,叢志強徹夜難眠。次日,他們挽起褲腳,在大樟樹下壘起了石頭椅。\u003c/p>\u003cp>“好看,坐著還舒適!”看著叢老師駐村5天后做出的石頭椅,村民服了,“我們愿意跟他干。”\u003c/p>\u003cp>第一個站出來的葛萬永年輕時是泥瓦匠,近年來手藝有些荒廢。“沒想到造景觀老手藝派上了大用場。”葛萬永動情地說,“在叢老師鼓勵下,我們還優化了他的設計創意。”\u003c/p>\u003cp>“我以前做過裁縫,后來蒸饅頭。”村民袁小仙回憶,叢老師讓她嘗試在面粉里摻點水果汁、蔬菜汁,組合成五顏六色的饅頭畫。“這就是藝術!”受此啟發,她重新踩起縫紉機,開出了粉小仙手工藝院。\u003c/p>\u003cp>“用老手藝和身邊材料,做出最美的東西。”叢志強團隊兩次駐村40多天,幫助130余位五六十歲的村民重拾老手藝,用隨處可見的石頭、毛竹、廢布料打造出竹香院、童樂園等藝術空間。\u003c/p>\u003cp>村子美了,村民樂了。30多年不和的兩戶人家,攜手建起和美院;8戶人家拿出相鄰宅基地,改造成玉蘭王院;65歲的葉仙絨辦起美術館,一筆一畫寫入黨申請書……\u003c/p>\u003cp>5個月后,無特點、無優勢、無潛力的葛家村變成“網紅村”,每天三四百人來此參觀旅游,累計經濟收入上百萬元。\u003c/p>\u003cp>一條“教授路”、數把“人大椅”,濃縮了葛家村對叢志強團隊的無盡感激。“親歷了村民從質疑、嘗試、參與到主導的變化,我從葛家村看到了以藝術興鄉村的希望!”叢志強感嘆。\u003c/p>\u003cp>“藝術激活了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公共精神,使他們成為改變鄉村的主體力量。”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稱,葛家村以美化人興鄉村,是一條可以復制推廣的好路子。\u003c/p>\u003cp>鄉村振興,關鍵在“激發內生動力”\u003c/p>\u003cp>張登貴\u003c/p>\u003cp>昨天,寧海縣葛家村黨支部書記帶著9位村民,走進了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悲鴻講堂,向老師和同學們講述村莊5個月來的嬗變。悲鴻講堂以往來的都是大師級人物,村民登堂入室還是第一次。\u003c/p>\u003cp>這件新鮮事引起了轟動,央視等幾十家媒體爭相報道,一個被稱為“三無村”的村莊,一下子成了“網紅村”。它向我們有力地證明:鄉村振興,最關鍵最有效的路子,是把蘊藏著的村民對文化藝術建設的渴求與潛能,有效地激發出來。\u003c/p>\u003cp>鄉村振興,是國家大政策。鄉村不發展,中國的發展是不完全的;鄉村不現代化,中國不可能現代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鄉經濟取得巨大成就,多數農村也解決了溫飽問題。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的文化藝術建設顯然落在了后面。提升農村的文化藝術事業,各級各地采取了許多措施,想了很多辦法,但效果很不平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地方沒有把力氣用在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上。于是,“干部干,村民看”“熱鬧一陣子,回到老樣子”這種現象,重復出現。\u003c/p>\u003cp>美好生活,這是新時代人們共同的追求。寧波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鄉村早已富起來,不再為生活所愁的村民們,開始追求美的享受,內心深處萌發著美的沖動。以田地勞作為生的村民,壘石、砌墻、鋸木、扎竹,曾是家家戶戶的基本技能,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機械化生產替代了手工作業,這些技能已無用武之地。\u003c/p>\u003cp>叢老師的到來,用藝術點燃了村民美的火花,那些荒廢多時的技能與創意靈感碰撞融合,瞬間激活了村民潛在的藝術細胞,爆發出意想不到的創造力。木頭、竹子、鵝卵石、布料變成了竹燈、布娃娃、玩偶等鄉村民間藝術品,把村莊裝扮得像個藝術公園,煥發出無與倫比的美麗。\u003c/p>\u003cp>叢老師團隊的了不起之處在于,他們在傳統辦法不受村民待見的情況下,果斷改變思路,把“灌輸”式改為啟發式,把“保姆”式改為互動式,把“輸血”驅動轉變為內生驅動,使村民從對文化藝術敬而遠之、拒于門外,到對鄉村文化充滿自信,主動參與樂此不疲。\u003c/p>\u003cp>授人以魚,只能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才可解一生之需。當年的改革開放,就是因為激發了全國人民渴望發展致富的內在動力,才使中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葛家村的實踐告訴我們,在振興鄉村的新征途上,只有激發村民本身存在的發展動力,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村民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獲得井噴式釋放,鄉村振興事業才能獲得我們所期望的效果。與此同時,學術研究機構也只有接地氣,真正走進村民心里,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找準定位,才能為國家的發展強大做出更大的貢獻。(《寧波日報》2019年12月13日第4版)\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沈夢曉","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48308/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社會","cateid":"548308","catename":"鳳凰網寧波","logo":"https://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201010/11/wemedia/5a68ca01a436772927546cfba868774629fcaea8_size286_w1600_h1600.jpg","description":"鳳凰網寧波頻道,每天向您傳播寧波最新最快新聞資訊。","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548308","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548308","eAccountId":548308,"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80237075","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48308/media","newsTime":"2021-12-14 10:34:44","lastArticleAddress":"來自北京"}},"keywords":"村民,鄉村,葛家村,叢志強,村子,藝術,李貴軍,農村,文化藝術,寧海","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教授路” “人大椅” 記者成良田 “這幾年,寧海的鄉村雖已變樣,但是村民精神生活還很貧乏。”寧海縣委副書記李貴軍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鄉村內在的美和文化挖掘出來”,從潔化、美化向藝術化轉變,推動農村更深層次的變革。 去葛家村之前,李貴軍把叢志強帶到寧海縣一個沿海的村子,這里“經濟基礎好,村子里全是別墅”,幾乎每家院子擺著盆景,有的甚至還有假山流水。 離開時,叢志強搖了搖頭:“優勢太明顯就難以復制。”陸續走了10來個村子后,默默無聞的葛家村進入了他的眼簾。 這個村子藏在瀕海的群山中,距離縣城26公里,地處交通末梢,1600多人的村子,村集體收入僅10多萬元。和其他村子相比,方方面面乏善可陳。雖然有大片桂花樹,辦過幾屆桂花節,但沒賺到什么錢。 “沒有特別明顯的人文自然優勢,經濟條件不算太好。”叢志強說,“但是,越是普通就越有代表性,其成功模式也越值得借鑒、推廣。” 葛家村的藝術改造,花錢很少,調動的村民卻很多。“也因此,‘葛家村現象’有了更多的示范意義——有錢的村可以做,沒錢的村也可以做;有錢的村民可以做,沒錢的村民也可以做。”李貴軍說。 李貴軍表示,寧海有363個村,下一步要總結提煉葛家村的實踐經驗,將其推廣到寧海大部分鄉村。同時,聯系更多的高校,搭建更好的平臺,讓更多有情懷的藝術師生,來寧海大顯身手。 “如果能把這個經驗復制出去,中國的農村會很美,很浪漫。”李貴軍說。 10位村民走進中國人民大學講述葛家村“變形記” 本報訊(記者鄧少華梅子滿成良田)“我們小山村農民能站在名牌大學的講臺前,就像在做夢!”寧海縣葛家村黨支部書記葛海峰激動得無以言表。昨天,他和9位村民心懷感激走進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悲鴻講堂,向師生講述葛家村“變形”的故事。 “這在我們學校還是首次。”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說。 “沒有叢老師點撥,我們至今搞不懂什么是藝術,葛家村肯定還是老樣子!”就在半年多前,這10位村民有的開店,有的打零工,生活很簡單。 今年4月4日,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叢志強副教授及3名研究生帶著課題和經費,來到距寧波市區近百公里的葛家村。 “我想找到一條用藝術設計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路子。”叢志強以前受邀為很多村落做過設計,常遇到“干部干、村民看”“去時熱鬧一陣子,走了回到老樣子”等困境。 “一開始,我們以為來了群騙子!”村民葛品高清晰記得,叢老師第一天上課,1600多人的村子只來了26人,下課時只剩下6人。 村民不吃這一套,叢志強徹夜難眠。次日,他們挽起褲腳,在大樟樹下壘起了石頭椅。 “好看,坐著還舒適!”看著叢老師駐村5天后做出的石頭椅,村民服了,“我們愿意跟他干。” 第一個站出來的葛萬永年輕時是泥瓦匠,近年來手藝有些荒廢。“沒想到造景觀老手藝派上了大用場。”葛萬永動情地說,“在叢老師鼓勵下,我們還優化了他的設計創意。” “我以前做過裁縫,后來蒸饅頭。”村民袁小仙回憶,叢老師讓她嘗試在面粉里摻點水果汁、蔬菜汁,組合成五顏六色的饅頭畫。“這就是藝術!”受此啟發,她重新踩起縫紉機,開出了粉小仙手工藝院。 “用老手藝和身邊材料,做出最美的東西。”叢志強團隊兩次駐村40多天,幫助130余位五六十歲的村民重拾老手藝,用隨處可見的石頭、毛竹、廢布料打造出竹香院、童樂園等藝術空間。 村子美了,村民樂了。30多年不和的兩戶人家,攜手建起和美院;8戶人家拿出相鄰宅基地,改造成玉蘭王院;65歲的葉仙絨辦起美術館,一筆一畫寫入黨申請書…… 5個月后,無特點、無優勢、無潛力的葛家村變成“網紅村”,每天三四百人來此參觀旅游,累計經濟收入上百萬元。 一條“教授路”、數把“人大椅”,濃縮了葛家村對叢志強團隊的無盡感激。“親歷了村民從質疑、嘗試、參與到主導的變化,我從葛家村看到了以藝術興鄉村的希望!”叢志強感嘆。 “藝術激活了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公共精神,使他們成為改變鄉村的主體力量。”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稱,葛家村以美化人興鄉村,是一條可以復制推廣的好路子。 鄉村振興,關鍵在“激發內生動力” 張登貴 昨天,寧海縣葛家村黨支部書記帶著9位村民,走進了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悲鴻講堂,向老師和同學們講述村莊5個月來的嬗變。悲鴻講堂以往來的都是大師級人物,村民登堂入室還是第一次。 這件新鮮事引起了轟動,央視等幾十家媒體爭相報道,一個被稱為“三無村”的村莊,一下子成了“網紅村”。它向我們有力地證明:鄉村振興,最關鍵最有效的路子,是把蘊藏著的村民對文化藝術建設的渴求與潛能,有效地激發出來。 鄉村振興,是國家大政策。鄉村不發展,中國的發展是不完全的;鄉村不現代化,中國不可能現代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鄉經濟取得巨大成就,多數農村也解決了溫飽問題。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的文化藝術建設顯然落在了后面。提升農村的文化藝術事業,各級各地采取了許多措施,想了很多辦法,但效果很不平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地方沒有把力氣用在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上。于是,“干部干,村民看”“熱鬧一陣子,回到老樣子”這種現象,重復出現。 美好生活,這是新時代人們共同的追求。寧波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鄉村早已富起來,不再為生活所愁的村民們,開始追求美的享受,內心深處萌發著美的沖動。以田地勞作為生的村民,壘石、砌墻、鋸木、扎竹,曾是家家戶戶的基本技能,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機械化生產替代了手工作業,這些技能已無用武之地。 叢老師的到來,用藝術點燃了村民美的火花,那些荒廢多時的技能與創意靈感碰撞融合,瞬間激活了村民潛在的藝術細胞,爆發出意想不到的創造力。木頭、竹子、鵝卵石、布料變成了竹燈、布娃娃、玩偶等鄉村民間藝術品,把村莊裝扮得像個藝術公園,煥發出無與倫比的美麗。 叢老師團隊的了不起之處在于,他們在傳統辦法不受村民待見的情況下,果斷改變思路,把“灌輸”式改為啟發式,把“保姆”式改為互動式,把“輸血”驅動轉變為內生驅動,使村民從對文化藝術敬而遠之、拒于門外,到對鄉村文化充滿自信,主動參與樂此不疲。 授人以魚,只能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才可解一生之需。當年的改革開放,就是因為激發了全國人民渴望發展致富的內在動力,才使中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葛家村的實踐告訴我們,在振興鄉村的新征途上,只有激發村民本身存在的發展動力,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村民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獲得井噴式釋放,鄉村振興事業才能獲得我們所期望的效果。與此同時,學術研究機構也只有接地氣,真正走進村民心里,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找準定位,才能為國家的發展強大做出更大的貢獻。(《寧波日報》2019年12月13日第4版)
為什么是葛家村


獨家搶先看

